佤族乐器种类繁多。吹、拉、弹、敲一应俱全,尤以吹奏乐器见长,大多为取材方便、容易制作、容易学习的乐器。现有资料和据传说的乐器有数十种,此处列举部分颇具代表性的乐器作重点陈述。

(一)、弦乐类

佤族弦乐类乐器重点介绍小三弦和独弦胡

小三弦:佤语称“叮楷”,由琴桶、发音膜、弦、弦马、琴杆、弦轴组成。是一种弹拨乐器,弦鸣类、无品、全长50-60厘米。琴桶、弦杆连为一体,好的三弦都用一块整木做成(以多依树为最好),发音膜一般用蛇皮、牛皮,最好的要用癞蛤蟆皮,弦有三根,原来都用动物筋做成,现多采用金属弦。在佤族民间有这样一个比喻,说明了三根弦之间的关系,即:三弦的三根弦是一家人,内弦是母亲,中弦是父亲,外弦是儿子,这一家人要处得好(即弦要调得合),才能弹得出好声音来。弦马皆为木制,0.8厘米左右高,定弦音为c1、g1、c2,音色柔美清悠,演奏时拇指夹琴杆,无名指、中指、食指按弦,右手食指指甲拨弦,或将竹片固定在食指上拨弦,有滑音、打音、柔音等技法,一般在打歌、情歌对唱时男方弹奏。大多为夜深人静时弹奏。代表曲目有《深夜调》、《开门调》、《孤儿调》、《哄娃娃调》、《邀约调》等。

独弦琴:佤族称之为 “西筝”意为颤抖的琴。由音筒、发音板、弦、琴板、弦轴、弦马组成,音筒为30cm长的竹筒,琴板为一根长约115cm的薄竹片,一端插入音筒上一端打好的眼内,另一端打一个眼将弦轴放入孔内,弦为棕毛或牛筋草根,用竹尖做弓,综丝或长发做弓毛,整个琴形状象“二胡”,不同的是独弦琴只有一根弦、它的琴杆是软的有弹性,可前后弯曲形成“颤音”。演奏时用脚踩住音捅,左手握住琴板手指按弦,右手持弓摩擦琴弦发出声音。左手不时轻轻抖动琴板,会使声音出现特殊的颤音。常见的演奏曲子为“落管对”(孤儿调)。

(二)、吹奏类

佤族乐器以吹奏类见长,据传有数十种之多,此处重点介绍几种目前在佤族村寨仍能寻觅踪迹的几种:

1、毕颂:为竹制4孔直吹簧片管乐,为竹制乐器,类似直箫,用直径1.05cm左右,长15cm的细竹制成,有4个音孔,1个气孔,这种乐器有5个音,音色高亢清亮,演奏时用口含住簧片吹气成音,双手食中两指分别按住两个孔,通过手指的开合调节音高,拇指抵在背后,不让乐器滑落。适合演奏的曲调不多,但是在很多场合都可以使用。常见的曲调有“落管对”(孤儿调)和《串调》。这是佤族比较古老的乐器之一。

2、比劳嘞:金竹笛,用金竹杆做成,长约20cm,粗约1.8cm(直径),靠簧片发音,一端前一个长形孔,簧片安放于此,吹奏时口含住簧片,气流通过簧片颤动而成音,前方均匀打三个孔,为变音孔,其音“涩”中带粗犷,有4个音,即6 1 2 3。

3、两孔箫:佤语称(vè),为竹制2孔直吹管乐,有2个音孔,一个气孔、顶端有一个“V”型吹口,底部为竹节钻一个小孔,通过“V”型吹口发音,右手食、中指按住或松开实现变音。乐器用直径2.5-3.5cm粗的空心竹做成,长度30-45cm不等。有4个音。即:6 6 1 2。这种乐器音色低沉、粗犷,一般只在守旱谷地孤独一人时或有人家里老人去世时才演奏。演奏的曲调也走哀怨一路,糯良光荣寨84岁村民鲍尼到边吹边唱的技艺更将该乐器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凄凄婉婉、如怨如诉的演奏,催人泪下。代表性曲目有《守谷调》、《哭丧调》。

4、劳勒:竹制直吹箫,粗2cm,长30cm,上端有一个哨口,有4个变音孔,5个基本音,即:5 6 1 2 3。一般为女性在劳动路上或工间休息时吹奏,以愉悦心情、调节气氛、倾诉心声。

5、佤族芦笙:用长短不等粗约1.5cm的五根空心长竹管制成音管,按规律插入葫芦中,用蜂蜡封住音管与葫芦接触的地方,防止漏气;每根音管外侧相应位置各打一个孔,供手指按住松开调节音高。音管上端套一个葫芦,起到共鸣和扩音的作用。有5个基本音,3 6 1 2 3,这与拉祜芦笙和彝族芦笙有很大区别,相同音位,拉祜芦笙为1 2 3 5,彝族为2 3 5 6。多用于打歌时伴奏,也有自娱自乐的独奏,主要演奏曲调有《磕头调》、《串姑娘调》、《孤老调》、《麻栗树》等许多佤族歌曲。

6、阿格绕:三孔笛,芦苇杆制成,长约18cm,必须留一个芦节,芦节两边各留1/3和2/3,2/3一边钻3个眼,为变音孔,成音孔在变音孔背面芦节位置,制作时用火柱在芦节旁向两边分别打2个孔,火柱必须斜成20°左右角,使打成的两个眼连在一起,吹奏时气流从上节的孔通过芦节流向下节的孔时形成声音,其声音清亮、尖锐、传得很远,有4个音。即:5  6  1  2。在野外、放牛路上、劳动路上吹奏,代表曲目有《放牛调》。

7、竹笛:佤族称(阿格咧),与现流行的竹笛相似,有一个吹孔,6个变音孔,7个基本音。不同的是“阿格咧”不用“笛膜”,有的甚至将吹孔一方改成哨口,演奏也改为直吹。都是用竹子自制,使用范围较广,打歌、娱乐放牛等都可使用。由于音域较广,可吹奏的曲调也非常多。

另外还有用稻谷杆制成的吹管(毕咣哦),草杆制作的吹管(毕亚),还有用竹片做成、放在嘴上弹奏、靠口腔张合、气流进出强弱成音的口弦(与拉祜族、彝族、布朗族的口弦相同)等。总的来说,佤族人民善于用身边很多材料制作很多吹奏乐器,可以说摘叶成音、截管成乐。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演奏也比较容易。

(三)、打击类乐器

1、木鼓:佤语称“格落”是一种体鸣式木制乐器,用一段300cm长的“红毛”树或“花桃”(西南桦)树凿制而成。长约300cm,直径约80-120cm,从鼓面可以看得出,发音孔是一个长亚铃型,通过发音孔,可见鼓身内被凿空,内空可见两端各有一个“舌”,传说木鼓是仿女人生殖器做成的,是女性崇拜的产物,于是有木鼓内部结构相似女性生殖器之说。木鼓一般2个为一对,用树杈支在木鼓房内,据说一为“公”、一为“母”,寨子有紧急事或祭祀活动时才能敲响,有召集村民和联通诸神的作用,而且只有男性才能敲击木鼓。祭祀活动时敲响木鼓,祭祀人众围着木鼓房踩着鼓点跳起木鼓舞,后来经文艺工作者挖掘,木鼓作为乐器,走上了舞台;它是众人打歌跳舞时调节节奏的主乐器,众人跟着木鼓声且舞且歌,气氛热烈,动作整齐。

2、蜂桶鼓:佤语称之为“康孔”,是一种“膜鸣”式木制乐器,鼓身一般用木质较松的刺通树或木棉树做成,为整段树凿空而成。一般长45cm,直径30-35cm,两头用鹿皮或牛皮朦上绷紧,鼓身上需钻3个小孔,用于调节声音。沧源曼来村通常将鼓分为2种,一为“公”鼓,声音较为清脆,一为“母”鼓,声音较沉,敲起来的时候也是各敲各的点。“乒嘭”之声不绝于耳,虽不同时敲响。但此起彼伏间透出合谐之美,堪称蜂桶鼓合奏曲。

3、水鼓(又名佛鼓):佤语称“供茸,”主要流行在班老一带,体量较“康孔”大,长约60cm,直径40cm,两头绷牛皮,只有在修缅寺、塑佛时才用,过去头人聚会也时有使用。称其为“水鼓”,原因是靠从小孔中滴入水对鼓进行调音之故,不分“公”鼓“母”鼓,但鼓的两面却分“公”“母”,右手握住用布包裹的鼓槌击“母”面,左手掌击“公”面,左右配合,右重左轻,依节奏敲击,鋩、镲合之,其声音粗犷豪放,震撼人心。

4、鋩:佤语称“格龙勐”,一种铜制打击乐,圆形,锅盖状,中间敲击处有一圆形凸起,敲击时声音浑厚,用木制鼓槌(槌头用布包裹)敲击,一般用作乐器时需3个配合,分别为高音、中音、低音,与象脚鼓、镲等配合时一般只用一个或2个,铓的适用范围比较广,过年过节、大的活动上都必须请出“”。嫁娶活动也必不可少,由于声音传得比较远,过去还常用作村寨之间联络和寨子里报警、约定通知事项等。

另外,佤语常用的打击乐还有镲、响巴、象脚鼓等,有些乐器其它民族也常用,认识的人也非常多,这里就不一一作详细介绍。

佤族歌舞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