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丰富的民间歌曲,歌曲种类繁多,风格比较粗犷。有:山歌调、玩调、唱调以及依托于传统风俗习惯中的《贺新房》、《拉木鼓调》、《结婚调》、《哭丧调》以及劳动歌曲《载秧歌》、《薅秧歌》、《薅旱谷调》、《摘棉花调》、《做豆腐调》等等。
(一)、山歌
“山歌”佤语称为“咯格劳”。其演唱形式比较自由,在山间野外可演唱,由于这种调子音调比较简单,且容易抒发感情,故成年男女都喜欢唱,一般结婚的男人只唱这种调子,认为这样比较稳重。这种调子常以一个引腔开头,散板式的偶句式结构,音节可长可短,随所表述的内容而变化,下句开始时用一个甩腔与上句联接,唱词为七字句,要求押韵,不用器乐伴奏,演唱时多用大嗓。
(二)、唱调
“唱调”佤语称“咯哎”,意思是“唱我自己心里的话”。有的地方将其译为“抒情歌”。此类调子相当于汉族的情歌小调,多用于抒发个人感触,多以个人生活为题材。这种调子曲调细腻委婉、清新优美颇富演唱性。例如《孤儿调》(咯公对)以及反映爱情生活的《拷班给》(哥是鹌鹑歇脚的那颗树)、《辛当啦·波该夹带》等等。这类歌调抒情性和记叙性都非常强,往往一首歌就记叙了一段佤族人的真实情感与生活。
(三)、玩调
“玩调”佤族称“咯格徕”,主要是佤族妇女玩乐时唱的调子,内容大多与妇女生活有关,大多还带有游戏成份。参与人数不限,3个5个不少、10个8个不多,一般将人分为2排,手拉手肩靠肩,边唱边跳,随着歌声左右前后走动,同时配合踢腿,拍手跺脚等动作,气氛热烈有趣,玩调的曲调一般都比较活泼,也有诙谐含蓄的,节奏感比较强,唱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齐唱,也有一领众合,二领众合,轮唱等,可分二声部、三声部、四声。皆为无伴奏,歌词相对固定,多为七字或五字句。歌声中透出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和由衷的喜悦。
(四)、劳动歌曲
劳动歌曲,佤语称“咯得更”。在佤族日常生活中,许多劳动是伴随着歌声进行的,无论是栽秧、薅秧、撒旱谷、背柴、舂米、犁田、摘棉花、磨豆腐都要唱歌,并且多以表现该项劳作为题材,也唱一些有趣、取乐的题材。曲调一般都比较明快爽朗,其中栽秧和薅秧、撒旱谷时的调子特点尤为突出。演唱形式有齐唱、对唱、合唱等,有些还有二声部轮唱,薅旱谷时,往往是参加人员排成横排,从山脚薅到山顶。薅秧时一个歌手领唱,其它人合,边薅秧边唱歌,其乐融融,士气高昂,步调一致,蔚为壮观。
(五)、风俗习惯方面的歌曲
1、祭祀歌曲。佤族人信奉原始宗教,他们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山、水、天、地、林木、石头都有神,人间的所有事情包括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盖房起屋都是曲神来主宰的,因此在佤族民间流传着很多祭祀仪式,每种仪式上都要吟唱祭祀歌调以示对神的敬畏。
这种歌调一般只在祭祀地点当着众人的面演唱,演唱的内容因活动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曲调有很大区别。形式上主要有领唱、独唱、合唱等。如:猎头调、跳木鼓房时唱的调子等。
2、朝贺性风俗歌曲:佤族的集体意识比较强,家有喜事全村人共享。比如新房落成、嫁姑娘、讨媳妇等喜事全村人都要去朝贺,这时所唱的歌主要就是朝贺性的,典型的歌调有《贺新房调》。
《贺新房调》佤语称为“告年靠”,是村民新房落成时全村人为其吟唱的带有朝贺性质的调子,大多数佤族村寨都有此俗。流行于沧源勐徕乡曼徕村的蜂桶鼓舞至今不衰。届时全村人身着盛装汇聚于新房之内,围着火塘,男子敲起“蜂桶鼓”,女子手挽手或扣手踩着鼓点且歌且舞,新房内洋溢出一派欢乐的气氛。
3、哀悼性歌曲:哀悼性歌曲主要是去逝时所吟唱的调子,颇具代表性的有《哭调》,若配上吹管乐“Ve”则更凸显其哀怨气氛。
4、其它风俗性歌曲还有如《拉木鼓调》、《砍头调》、《哄娃娃调》等。其中《拉木鼓调》佤语称为“咯累格劳”,就是全村人将砍好的木鼓树拉回寨子时,唱的合唱调;该曲近似于劳动号子,由寨子里很有威望的祭祀主持人“召采”领唱,众人边合唱边踩着节拍拉木鼓,直到木鼓进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