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独特的生活习俗孕育了别具一格的佤族民间舞蹈。有人说“佤族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这句话简单明了的阐释了佤族对歌舞的热爱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
佤族信奉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有些地方又兼信南传佛教和基督教。因此佤族的宗教活动非常频繁,各种宗教活动又都伴随着歌舞活动,这也昭示了佤族民间舞蹈的一大特殊功能,即娱神功能,当然还有另外一大功能就是自娱自乐功能。
祭祀活动是佤族生活中最盛大最隆重的活动,围绕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舞蹈,不仅有娱神娱己之功能,还可将自然界中不可解释的事物用舞蹈形式表现给“神”看。
最为盛大的祭祀活动是木鼓祭祀活动,我们姑且把木鼓祭祀活动中所进行的舞蹈称为“木鼓舞”,也就是“木鼓祭祀舞”。根据整个木鼓祭祀过程可分为“拉木鼓”、“跳木鼓房”、“剽牛舞”、“敲木鼓”、“砍头刀舞”、“迎头舞和送头舞”等。
拉木鼓实际是拉木鼓树,就是将选好的木鼓树从山中拉回来,选树和拉树都有一系列祭祀活动,这些活动中都伴有歌舞,拉木鼓要且唱且拉,既有祭祀性质,也有自娱性质。“跳木鼓房”是围绕木鼓房产生的一系列舞蹈,木鼓树拉回寨中,人们欢欣异常,各种敬祈、祝祷、欢乐之情便通过跳木鼓房来体现,具有娱神娱己之功能。“敲木鼓”是新木鼓做成以后跳的舞,木鼓敲响了,他们认为万物之神梅依吉就会闻声下凡来接受人们的供奉。全寨、甚至全部落的人闻声前来祝贺,随之以歌舞表现愉悦和敬祈之情,既可娱乐梅依吉,也可自娱自乐。“剽牛舞”是男性舞蹈,佤族除了木鼓祭祀活动中常常要剽牛祭鼓外,每逢寨子里有重大事项需要决策时也要剽牛祭祀,而剽牛前都要跳舞以示敬畏,剽牛舞也由此产生。通过剽牛来预测吉凶、祈求平安。“砍头刀舞”是过去“砍头英雄”跳的舞,佤族过去有砍头祭谷的旧俗。“砍头英雄”在一定祭祀仪式中跳“砍头刀舞”以显示自己的强悍,随着砍头祭谷习俗的消亡,这种舞蹈逐渐演变为自娱性舞蹈“刀舞。“迎头舞和送头舞”就是人头祭谷活动中接人头或送人头时跳的舞,既有祭鼓功能,也有为死者招魂之功意,这种舞蹈随着人头祭谷习俗的消亡已逐渐消亡。
佤族自娱性舞蹈以模拟鸟兽动作的组合最为形象和丰富,它通过各种动物的虚拟动作来诱发真情,以此表示狩猎有获的喜悦。这些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可追寻到佤族先民狩猎生活的轨迹。除模拟鸟兽动作的舞蹈外,表现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舞蹈也极为生动形象,它朴实地模拟生产生活动作,简单形象地表现生产生活过程,除自身的娱乐功能外,还具有一定传授生产知识的作用。
佤族民间舞蹈随着佤民族历史文化和独特习俗的沿袭代代相传,并在原始舞蹈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外来先进文化,使今天的佤族民间舞蹈既有纵向传承的独立性,又有横向传播的融合性。
佤族民间舞蹈的表现形式很多,若以伴奏乐器和主要道具分,可分为“木鼓舞”、“象脚舞蹈”、“铓锣舞”、“蜂桶鼓舞”、“芦笙舞”、“口弦舞”、“三弦舞”、“毕颂舞”、“竹竿舞”、“臼棒舞”、“棺材舞”、“扫帚舞”、“刀舞”、“毯子舞”等等,还有一些舞,既没有道具又没有乐器伴奏,是一种唱与舞自然结合的无伴奏歌舞。如果以舞蹈对象来划分,又可分为“青年舞”、“集体舞”、“女青年舞”、“魔巴舞”、“少儿舞”等。如果按功能划分,可分为“祭祀舞”、“丧葬舞”、“自娱舞”、以及“表演性舞蹈”等。从表现形式上看,有模拟劳动生产的舞蹈、模拟动物形态的舞蹈以及游戏性的舞蹈等。
佤族民间舞蹈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围圈、联袂、对称,且歌且舞、程式化等特点;从动律上看,有屈膝弹动,重拍向下、节奏感和韵律感强、动作幅度大、有较大随意性等特点。
围圈:沧源崖画中有这样的图案,画一个圆圈代表地面,舞者以此为中心,双足交叉围圈而舞。由此可见,佤族民间舞蹈在原始阶段就是围绕一个圆的轨迹在运动。经过几千年传承,以至今天的佤族民间舞蹈大都是集体圆圈舞,而且多为逆时针方向跳转,周而复始,如是往复。
联袂。佤族民间舞蹈动作变化多在于腿与脚的变化,所要模拟的事物,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都以腿和脚的变化来体现,除伴奏者以外,大多是男女围成内外两个圆,或拉手、或扣手、联袂歌舞。
对称。佤族民间舞蹈的对称性不仅表现在舞者成双成对整个舞蹈场面的均衡对称,还表现在动作结构的对称上。许多舞蹈男女成对,或者是女舞者围在里圈,男舞者围在外圈,相对起舞。在某一个结合中,往往会出现男舞者逆时针方向跳转,女舞者顺时针方向跳转的对称运动。在动作结构上,往往是向前做一次,很可能就向后做一次,向左做一次,又可能向右做一次。当然,这种动作结构的对称性较为常见,但也不是每个舞蹈节目都具有的。
且歌且舞。每舞必歌,歌与舞密不可分,这也是佤族民间舞蹈的特点之一。特别是一些自娱性舞蹈,激越、昂扬的歌声与吼声往往与豪放的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使之更加奔放,更加振奋人心。一些没有乐器伴奏的舞蹈,也是用歌声来统一舞蹈动作,歌与舞很自然地联为一体。
有一定程式。佤族民间舞蹈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套路。这些套路来源于生活,往往借鉴自然物的动态和姿势演化而成,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独立的规范性动作。如“三步一跺”、“三步一踢”、“双跺单踢”等。这些固定的动作与各种特殊动作结合,就会形成不同的舞蹈组合,表现不同的内容。
佤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以来的传承发展,不仅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也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它历史地、经常地、普遍地与佤族人民生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折射出佤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光辉,从中可以感受和了解佤族的过去和现在,感受和了解他们的心理、气质和性格。